更新时间:2025-11-20 04:03:37
六十年代的西方,由于民权运动,开启了一场广泛的关于女性主义的社会讨论,二十世纪还未结束,女性主义已然成为一种新时尚。鲁迅曾经设想过娜拉出走后怎样,提前一个世纪点明了女性拥有经济权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依照传统,重要的是女性怎样在家庭地位处于天然的劣势时进行自救。这么看,《都是她的错》这部影片里也冒出了东方身影,所以赢得了更多观众,近些年有几部成熟的作品都因此收获世界好评,比如之前热度颇高的《坠落的审判》,想必大家有共同思考。

从剧作而言,这部影片将一个因狸猫换太子引发的血案通过娴熟的技巧制作成了约8×45分钟的影片,情感矛盾链接的恰到好处且强烈,在适当的时机弥补了人物动机冲突较弱的场面,完善了悬念。其中大的亮点在于角色遇到危机情况下暴露的本性被日常化了,无论是剧中的哪个角色,在绑架案发生之后,无时无刻不在炫耀着其愤怒,一场外部危机引发了对主导权的争夺,丈夫责问妻子、妻子质疑亲情,亲情总是充满了阴谋论。剧作者以绑架案这一噱头打破家里的平衡制约,这确实引发了主角的家庭乃至他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灾难,角色们重新看待之前的稳定,即使麦洛回来了,他们在没有从爱人、兄弟、他人身上确认自己的地位之前,剧情会一直走向最坏的境况。有多坏?或许只有世界毁灭。 麦洛的生母乔瑟希为什么不杀死所有人?剧作者毁了刚安装的安保系统,使她悄无声息地闯入这场争夺主导权的悲剧,曾经一闪而过的“如何为陌生人做些什么”的佛性在她的身上重生,此时她的使命彻底释放,人物完成了从“母亲”到“真知”的转变,她击毙借贷者,提醒女人们真相,最终落得被枪杀的下场,真知的命运往往可怜,真相这才显的难能可贵。而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在于人物接受了无法解决的局面,除非自毁,跳脱出眼前的局面,水浒传几乎是一部自毁人物的合集,满足了三百年里国人的悲壮情结。 影片最后,妻子利用生理病症谋杀了丈夫,剧作者甚至暗示她的好友以及妹妹也参与到谋杀之中,之前被蒙在鼓里的女性人物集体自毁,取代了无道德的父亲的位置,借此完全了父母同体的无暇人格,杜绝了或许会堕落的道德教育(如男主过剩的控制欲),成为新一代大家长。 以往影视中单亲母亲的角色,大多被迫接受父亲的任务,孤立无援的带着孩子打工几乎是标准情节,孩子却仍长成父亲的模样,本剧则表现为女性主动杀夫杀兄,如潘金莲毒杀武大郎,却是为了完善人格,求全道德教育,这是眼下家庭环境产生了变化。

在麦洛之前,麦洛生母的家庭关系早已经历了这一演变,乔瑟希的母亲正是上一代父母同体的女性,缺位的父亲身上的冷漠与暴力在其人物行为上根深蒂固,观众会下意识的在不相关的事物中寻找联系,在相似的事物中期待不同的行为发展,本片的结局在一种程度上是补全了乔瑟希成长的故事,她的命运已然了结,这才让下一代(麦洛和其他女人的孩子)的未来令人遐想。阴差阳错寄养在高门里的孩子与生母的境况相似,这简直是个发生在东方的故事,在命运中讨论父母同体的现代生活,令本剧在想法上已经足够有趣。只是不知道,如果不是完善剧作,乔瑟希是否会杀死房间里的人后带走麦洛。

最先将“联觉”一词代入艺术理论的人是写出《论艺术的精神》的康定斯基,他作为抽象主义的大师,沉迷神秘主义,仍受到世人盛誉,可见“联觉”作为一种生理特征是艺术天赋而非阻碍。在艺术上有天赋,在世俗中未必是好事,南海十三郎便是这样。本剧中将“联觉”作为线索,更将其作为加剧乔瑟希家庭矛盾割裂的关键因素。剧作者用“联觉”会遗传的说法在片尾重新点明了麦洛与乔瑟希的亲缘关系,多余地令悬念完整之外,另一层用意在于将麦洛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在存在巨大阶级差异的家庭中,父母同体的女性大家长结构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吗?麦洛是否会重蹈覆辙?答案有待考证。剧作者以此思考将现实问题还给时间,而非孤立的观念,足称优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如果时光是贼,还有温柔的耳光
评《都是她的错》——男与女、父与母
